留學并不是高收入家庭的專利,現實數據和大家想得很不一樣。
根據今年年初發布的《2021中國留學生白皮書》,連續統計對比7年留學群體數據后,報告顯示,普通家庭才是留學主體,42%留學生的父母都屬于普通員工,2018年之前,中層收入家庭是留學主力,但從2018年開始,普通家庭留學生群體開始趕超,已經成為整個留學群體中的主流。
普通家庭,究竟有多普通?
據《中國留學生意向調查報告》顯示,計劃留學的家庭年收入低于30萬的占到了46.7%,將年收入低于10萬到年入101萬以上劃分成9個收入區間,“年入11-20萬”占了23.45%,是所有區間中最高的一項。
雖說普通家庭逐漸成為留學的主要群體,但我們也不得不去討論普通家庭國際教育投資的風險。
就像前不久有一則引起熱議的“美國海歸吐槽視頻”,一個美國海歸吐槽,自己留學美國5年花了140萬,但是回國用人單位卻只給他開出4500的工資,如果他真的接下這份工作,那就意味著他不吃不喝不花,得存25年才能回本。
回本這個概念其實是對普通家庭來說的,很多中低等收入家庭咬牙支持子女走國際化教育路線,是看重國際化學校以及海外高校的高質量教育服務,希望兒女出去學成之后,能收獲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未來。
沒有規劃 讓風險成倍增長
其實,留學最大風險和難度并不是來自于留學這件事本身,而在于學生和家庭的規劃和決心。
想出去讀書,總是能有辦法,如果已經到了非得借錢供孩子留學的地步,除非家長和孩子都已經做好充分準備,不然,建議大家先在國內學完本科,讓孩子工作一段時間,再出國;要么就是修煉成學霸,靠獎學金的方式出國。
如果孩子獨立能力不好,很容易隨波逐流,對自己的學習毫無規劃,那家長在送孩子出國前,還是要謹慎!
就在不久前,#花60萬留美2年后回國備戰高考#話題沖上微博熱搜,引發網友熱議。
來自安徽安慶22歲的嚴同學,在父母的安排下在美國上了2年大學,花費60萬元的情況下,最后覺得不適應選擇回國復讀備戰高考。
類似的新聞報告還有很多。
一位叫高翔的同學,2007年作為應屆高中畢業生以651分的成績考取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政府資助項目,學習數學專業。
2009年他退學回國,2012年他又重新回到高考考場原點。
新加坡國立大學政府資助項目多少人擠破頭想進的項目,他拿到了,卻自動放棄,原因是不習慣海外的生活。
第二個案例還好,至少父母不需要投入學費,而第一個安徽同學的例子,父母已經投入了60萬,如果家庭情況一般,這突如其來的回國決定,真讓這60萬像打了水漂一樣。
還有哈爾濱男孩晨宇,獨立經營事業的媽媽花200萬送他去新西蘭讀書,他僅讀了兩年,畢業證也不要就跑回了家,在家里沒有計劃去工作,也不去再考國內大學,整天就在家打游戲,吃飯還讓奶奶喂到嘴邊,家人說他幾句,他就開始撒潑吵架,看到兒子的現狀,母親很心痛。
其實,留學生回國就業,一開始的工資不高,并不是留學失敗,只要有真才實學在,遲早還是會發光。
但留學生中途輟學、回國后沉迷網絡,一蹶不振,這就很明顯違背了當時出國的初衷。
因此,當大家在糾結留學回報高低問題時,除了研究學校、各國政策、費用開支,更要多注重孩子學習能力、獨立能力和規劃能力的培養。
學生準備好了,很多風險自然就迎刃而解。